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S

专栏——党为人民谋幸福的100年

  • SARS-CoV-2亚单位疫苗研究现状与挑战

    杨柏峰;张家友;李启明;

    由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 V-2)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大流行给全球社区、医疗系统和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疫苗的成功研发及使用给有效应对COVID-19带来了希望。亚单位疫苗最有希望作为"primer-boost"策略中加强免疫的候选疫苗之一,已成为主要的新冠候选疫苗。本文对目前进入临床试验的亚单位疫苗、构建平台技术及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并对亚单位疫苗开发中所遇到的挑战进行探讨。

    2021年08期 v.34 889-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下载次数:10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疫苗研究

  • 甲型肝炎病毒L-A-1株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株上的遗传稳定性

    徐艳玲;李昊堃;王艺博;夏青娟;岳立广;刘令九;

    目的探讨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L-A-1株在人胚肺二倍体细胞2BS株(简称2BS细胞)上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将HAV L-A-1株在2BS细胞上连续传代培养至32代,取23、24、26、28和32代次病毒,检测抗原含量和病毒滴度。RT-PCR扩增各代病毒HAV1~HAV7基因序列片段,采用DNAMAN软件进行拼接,得到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分析不同代次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并与GenBank中登录的国内外主要HAV毒株进行同源性分析,同时比对VP1和VP3区氨基酸序列。各代次病毒液经腹腔免疫ICR小鼠,0.5 m L/只,于免疫后28 d,经心脏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效价。结果 HAV L-A-1株23、24、26、28和32代次病毒抗原含量在10 240~20 480 EU/mL之间,病毒滴度为7.00~7.50 lgCCID50/mL。不同代次HAV L-A-1株病毒全基因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100%;与国内外主要HAV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1.40%~99.7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8.20%~99.69%,与L-A-1参考株(AF314208)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70%和99.69%;与国内外主要HAV毒株VP1区有5处氨基酸不一致,VP3区有2处氨基酸不一致,与L-A-1参考株(AF314208)和H2减毒株(H2K25株)VP1和VP3区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不同代次病毒液免疫ICR小鼠后阳转率均为100%,血清抗体效价在684.69~997.84 mIU/mL之间,各代病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AV L-A-1株在2BS细胞上连续传代后,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2021年08期 v.34 898-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2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基础研究

  • 人ANKRD49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孙佳;刘跃华;秦轲茹;胡金瑞;栗馨洋;徐白雪;庞敏;王维;王海龙;

    目的分析人ANKRD49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结构、理化性质、互作蛋白等信息,为研究其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基因分析网站Ensembl Genome Brower和NCBI分析人ANKRD49基因的开放阅读框、转录本、外显子;采用DNAMAN软件分析人ANKRD49蛋白质与人、大鼠、小鼠、河狸、眼镜王蛇和白纹伊蚊氨基酸的同源性,同时分析与其他几种含ANK结构域蛋白质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采用ProtP aram tool软件进行ANKRD49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等电点、相对分子质量预测,DNAMAN软件进行其二级结构及亲(疏)水性分析;采用SignalP4.1软件预测ANKRD49蛋白质的信号肽,TMpred软件预测其跨膜区;采用Motif Scan软件进行ANKRD49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分析,Charles KW数据库(http://www.geneinfinity.org)预测其相互作用蛋白质。结果人ANKRD49基因位于第11号染色体,其转录的m RNA有1 908个碱基(bp),含有3个外显子,有7个转录本;该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含239个氨基酸(aa),分子式为C1192H1860N340O386S5,相对分子质量为27 290.2,等电点理论值为5.00,不稳定系数为34.25。ANKRD49蛋白质为可溶性蛋白质,无信号肽,属于非跨膜类蛋白;与人、大鼠、小鼠、河狸、眼镜王蛇和白纹伊蚊同源性高达78.65%;与其他几种ANK家族的蛋白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可能与MT3、KLF11、MPL、HBG1、HBG2、ZBED5、ELAVL2和ARHGEF16有相互作用。结论人ANKRD49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在进化上高度保守,是一个可溶性蛋白质,互作蛋白分析推测其可能与MT3、KLF11等蛋白质相互作用,为研究ANKRD49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参考。

    2021年08期 v.34 904-909+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Na~+/K~+ ATPase β1亚基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曹扬;王莹;

    目的探讨Na~+/K~+ ATPaseβ1亚基(ATP1B1)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稳定表达HBV的质粒pHBV1.3分别与质粒VR1012-ATP1B1及siRNA ATP1B1序列共转染Hep G2细胞,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HBs Ag的含量,qRT-PCR法检测细胞中HBV DNA及RNA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过表达ATP1B1的Hep G2细胞中维甲酸诱导基因蛋白-Ⅰ(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Ⅰ,RIG-Ⅰ)和黑色素瘤分化相关抗原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5,MDA5)蛋白的表达,qRT-PCR法检测细胞因子(IFNα、IFNβ、IFNγ、IL-28a、IL-29)及IFN诱导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ISG)mRNA含量,以转染载体VR012为对照。结果过表达ATP1B1可显著降低HepG2细胞培养上清中HBs Ag及HBV DNA、RNA含量(P <0.01);沉默ATP1B1可显著升高HepG2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及HBV DNA、RNA含量(P <0.01)。与VR012组比较,过表达ATP1B1的Hep G2细胞中RIG-Ⅰ和MDA5蛋白表达升高;IFNα、IFNβ和IL-29 mRNA含量明显升高(P <0.05),IFNγ和IL-28A mR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ISG15、ISG56、OAS2和BST-2 mRNA含量显著升高(P <0.01),GBP-1 mR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ATP1B1可抑制HBV的复制,可能是通过上调细胞内RIG-Ⅰ及MDA5蛋白,诱导Ⅰ型IFN表达,激活下游抗病毒因子ISG发挥作用。

    2021年08期 v.34 910-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呈递预测的小鼠OX40胞外域抗原表位重组病毒样颗粒的制备

    袁明翠;张启书;李维冉;叶超;谢航航;黄惟巍;马雁冰;

    目的制备呈递预测的小鼠OX40胞外域抗原表位重组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为进一步以主动免疫方式靶向OX40调控T细胞免疫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抗原数据库中氨基酸的出现频率,对肽段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获得其作为抗原表位的潜能,从而预测潜在的OX40线性B细胞表位;经基因重组技术将抗原表位插入至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的优势表位区域,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超声裂解菌体,上清中目的蛋白经硫酸铵沉淀及Sepharose 4 Fast Flow凝胶层析纯化,沉淀中目的蛋白经2%TritonX-100洗涤、尿素溶解及脱盐纯化,获得的蛋白经电镜观察VLPs形态。将VLPs经皮下免疫小鼠,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抗体水平。结果经分析预测获得7个潜在的抗原表位;嵌合表位的重组HBcAg蛋白(P1~P7)在大肠埃希菌中均获得了有效表达,其中P3、P6和P7蛋白存在于超声裂解菌体的可溶性上清中,而P1、P2、P4和P5蛋白存在于沉淀中。纯化的目的蛋白均以VLPs形式存在,免疫小鼠可有效激发OX40特异的抗体应答。结论成功构建并纯化制备了呈递OX40抗原表位的重组VLPs。

    2021年08期 v.34 917-922+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蔗糖异构酶PalⅠ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异源表达及应用

    张贺朋;王兵兵;李宪臻;李蓉;

    目的构建表达蔗糖异构酶PalⅠ的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 WB800重组表达菌,并对其催化蔗糖转化的产物进行分析。方法采用RF-clone方法扩增蔗糖异构酶PalⅠ基因(NCBI:AY040843.1),克隆至pHT43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HT43-PalⅠ,转化至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 WB800中,构建菌株pHT43-PalⅠ/B. subtilis WB800,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目的蛋白蔗糖异构酶PalⅠ的表达情况。在含2%、4%、8%、12%蔗糖的培养基中发酵pHT43-PalⅠ/B. subtilis WB800,HPLC分析发酵液中蔗糖异构酶PalⅠ催化蔗糖转化的产物。结果经PCR鉴定,重组质粒p HT43-PalⅠ及重组菌株pHT43-PalⅠ/B. subtilis WB800均构建正确。蔗糖异构酶PalⅠ在B. subtilis WB800中成功分泌表达,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6 400。在含12%蔗糖的培养基中,发酵液中蔗糖异构酶PalⅠ可催化蔗糖转化为以异麦芽酮糖为主的二糖产物,其与单糖副产物的最大比值可达92∶1。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蔗糖异构酶PalⅠ的枯草芽孢杆菌表达菌株,其可利用重组菌在含蔗糖培养基中直接发酵催化蔗糖的转化,降低副产物的含量。

    2021年08期 v.34 923-9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两种棘球绦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结构及功能的比较与分析

    郭刚;田梦潇;焦红杰;李军;张文宝;

    目的比较并分析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和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不同时期高表达的两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简称Serpin)基因和编码蛋白的结构及功能。方法用NCBI-BLAST、ExPasy、TMHMM 2.0 Server、Signal 5.0 Server、PROSITE、Coils Server、SMART、SWISSMODEL、ElliPro等在线生物信息学网站及软件,对Eg和Em两种Serpin的同源性进行分析,并预测相应蛋白的基本理化性质、跨膜区、motif位点、功能域、二级和三级结构、细胞抗原表位等。结果 SerpinA在Eg和Em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02%和92.92%;SerpinB均为100%;SerpinA为稳定的亲水性蛋白,SerpinB为稳定的疏水性蛋白,均为非膜蛋白,在N-末端均有1个信号肽,且均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家族成员;Eg-SerpinA、EmSerpinA和Eg(Em)-SerpinB二级结构α螺旋分别为47.96%、49.44%和36.00%,β折叠分别为15.80%、14.12%和17.33%,无规则卷曲分别为29.97%、31.36%和38.67%;Eg和Em Serpin A三级预测结构较接近;B淋巴细胞抗原表位预测结果显示,Eg-SerpinA和Em-SerpinA共有最佳线性表位候选区域为RCMPAPPVDFFVDHPFIFFIVTKTGIPVFMGHVVHP(316~351),Eg-SerpinB和Em-SerpinB则为NQETGQ(42~47);Eg-SerpinA与Em-SerpinA的最佳构象表位相同,为F334、I335、V336、T337、K338、T339、G340、I341、P342和V343;Eg(Em)-SerpinB则为N42、E44、T45、G46和Q47。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预测结果显示,Eg-SerpinA的T细胞最佳HLAⅠ类分子抗原表位为SPLSVYSAL(2~10),Em-SerpinA的最佳HLAⅡ类分子抗原表位为MPAPPVDFF(318~326);Eg(Em)-SerpinB的最佳HLAⅠ类分子抗原表位为VVISYSEAR(11~19)。结论两种棘球绦虫分泌的Serpin在虫体对宿主入侵、发育过程及对感染病灶的免疫损伤方面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Serpin的研究有望应用于棘球绦虫病的诊断、药物治疗及疫苗研制领域。

    2021年08期 v.34 928-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携带角质细胞生长因子和低氧诱导因子-1α双基因减毒沙门菌的遗传稳定性

    李欣;魏静;蒋如如;哈小琴;

    目的探讨携带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双基因减毒沙门菌(Ty21a-pIRES-HIF-KGF,TPKH)的遗传稳定性。方法将TPKH连续传代40代,每隔10代检测菌落和菌体的形态、质粒纯度及浓度;每隔5代进行菌落PCR鉴定。取初始代TPKH,接种至大鼠小肠上皮细胞(rat 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6),于培养12、24、48、72 h时,检测KGF和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取初始代、10、20、30、40代TPKH菌落,接种至IEC-6,培养48 h,检测KGF和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TPKH连续传代40代,菌落和菌体形态基本一致,所含质粒纯度和浓度变化较小,且均可扩增出目的基因条带。初始代TPKH转染IEC-6 12 h,KGF和HIF-1α蛋白水平显著上升(P <0.01);各代TPKH转染IEC-6后,KGF和HIF-1α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TPKH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本实验为TPKH制剂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

    2021年08期 v.34 936-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重组猪尿酸氧化酶基因突变及其对聚乙二醇化的影响

    李欢;杨玉莹;李国攀;王席;胡基雄;荣明轩;荣俊;

    目的对重组猪尿酸氧化酶(recombinant porcine urate oxidase,r PUOX)进行突变改造,以增加rPUOX上可供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耦合的赖氨酸(Lys)残基数,探究PEG修饰对改造前后的酶液在SPF鸡体内的药效和抗原屏蔽作用的影响。方法对纯化的基因改造前后的r PUOX进行PEG化修饰,修饰蛋白静脉注射SPF鸡,共4次,每次间隔7 d。实验分为20×5K PEG-rPUOX-215组、20×5K PEG-rPUOX组和空白对照组(0.9%生理盐水)。于鸡翼根静脉处采血,用血糖尿酸测试仪及尿酸测试条测定尿酸浓度,酶反应-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尿酸酶活性,间接ELISA法检测免疫原性。结果 20×5K PEG-r PUOX-215和20×5K PEG-rPUOX均获得充分修饰,且前者修饰效果更好。第1、2次注射,降低鸡血尿酸幅度20×5K PEG-rPUOX-215组高于20×5K PEG-rPUOX组约11%和6%。3次注射药效维持时间20×5K PEG-rPUOX组相较于20×5K PEG-rPUOX-215组逐次降低0、24和48 h。20×5K PEG-rPUOX-215组抗体产生速率相对较慢,且14 d抗体阳性率低于20×5K PEG-rPUOX组约14.3%。结论 20×5K PEG-rPUOX-215修饰后药效学作用更显著,药物半衰期延长,且免疫原性相对较低,为研制低免疫原性的rPUOX及实现临床上多次给药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2021年08期 v.34 941-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N~(pro)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表达鉴定

    王丽;马骏;吴陈华;黄雯静;高丽;付金蕾;赵童;刘思雨;岳山;刘宇;翟军军;朱战波;

    目的研究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es,BVDV)N-端自身蛋白酶(N~(pro))的生物信息学特征及表达特性。方法克隆NADL株BVDV N~(pro)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疏水性、跨膜区、信号肽、二级及三级结构,并进行原核表达、纯化及鉴定。将纯化的重组N~(pro)蛋白免疫昆明小鼠,制备鼠抗N~(pro)蛋白多克隆抗体,采用ELISA法、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Western blot法进行多克隆抗体效价、特异性及蛋白反应原性检测。结果 PCR扩增的N~(pro)基因全长504 bp,编码168个氨基酸,N~(pro)基因与BVDV V026株属于同一分支。N~(pro)蛋白属于外膜蛋白,有亲水性,无信号肽,二级结构以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为主。重组表达质粒pET-28a-N~(pro)经PCR及酶切鉴定正确,测序结果与原序列一致;表达的重组N~(pro)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25 000,纯化后纯度达95%以上,且免疫原性良好;制备的鼠抗N~(pro)蛋白多克隆抗体效价为1∶128 000,特异性良好。结论成功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了BVDV N~(pro)蛋白,表达的N~(pro)蛋白免疫原性良好,为进一步研究BVDV N~(pro)蛋白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2021年08期 v.34 949-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治疗制剂

  • 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细胞培养基的筛选与优化

    叶星;陈继军;王建锋;安晨;宋兰兰;李晓进;毛晓燕;

    目的对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细胞培养基进行筛选与优化。方法首先通过评估多种商业无血清培养基中抗破伤风毒素单克隆抗体工程细胞株CHO-K1-G2的生长及代谢参数,筛选出一种进行组分优化的基础培养基;再利用试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s,DOE)的方法从23种培养基添加物中筛选出能够显著促进细胞蛋白表达量的物质;最后用筛选出的基础培养基进行扩大培养,亲和纯化后获得目的蛋白,并对蛋白质性质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最终确定2号培养基作为后续优化的基础培养基;6种物质可作为培养基添加物,按照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次黄嘌呤、牛磺酸、乙醇胺、卵磷脂、柠檬酸铁和天冬氨酸。细胞表达量最优拟合值为238.22 mg/L。扩大培养后所得抗体效价为500 IU/mg,亲和常数为1.33×10-9/M。结论建立了一种可促进CHO-K1-G2细胞株生长及抗体表达的"个性化培养基",为最终建立经济高效的抗体药物生产工艺奠定了基础。

    2021年08期 v.34 955-9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诊断制剂

  • 森林脑炎病毒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抗原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应用

    吴月;韩顺子;唐剑光;张秀霞;吴晓娟;孙宏亮;曹玉锋;常军亮;邹勇;

    目的制备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单克隆抗体,并建立TBEV抗原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初步应用于疫苗生产过程中TBEV抗原含量监测。方法以TBEV"森张"株灭活纯化全病毒作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小鼠单抗杂交瘤及腹水抗体,纯化后鉴定单抗的特异性及相对亲和力。经单抗叠加ELISA配对,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病毒抗原检测方法。以TBEV抗原标准品作为定量标准,建立剂量-反应曲线,验证该方法的敏感度、线性、特异性、准确性、试验内与试验间精密性,对5批TBEV灭活疫苗原液进行检测,初步验证方法的适用性。结果制备了4株抗TBEV杂交瘤细胞株:5F5、2G12、5E1及2H9;间接ELISA法测定腹水抗体效价为1︰106~1︰10~7,Western blot鉴定4株单抗均与TBEV包膜E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4株单抗相对亲和力:2G12> 5F5> 2H9> 5E1;抗体配对筛选后,将5F5作为包被抗体,工作浓度为10μg/mL;2G12作为标记抗体,稀释倍数为1︰3 200倍。该方法对TBEV抗原最低检出限为0.009 8μg/mL;线性范围为0.078 1~2.5μg/mL,R~2> 0.98;检测TBEV疫苗生产相关原辅料成分无交叉反应;准确性验证病毒抗原回收率在96.2%~109.2%之间;试验内和试验间精密性变异系数分别在7.37%~8.40%、8.66%~9.38%之间;用该方法检测5批TBEV灭活疫苗原液呈剂量依赖关系。结论成功制备了TBEV小鼠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了TBEV抗原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TBEV抗原准确可靠,为TBEV灭活疫苗研发及生产过程中病毒抗原检测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监测方法。

    2021年08期 v.34 963-968+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5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尘螨Derp1蛋白主要特性及其T细胞抗原表位预测

    乔瑞红;韩海阳;张小宁;冯彦;

    目的研究屋尘螨Derp1蛋白的性质,通过在线软件明确CD4~+T细胞和CD8~+T细胞抗原表位分布情况,并找出其优势表位,为尘螨过敏特异诊断和免疫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通过ExPASy的ProtParam tool在线软件输入Derp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其理化性质;通过TMpred软件输入Derp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检测该蛋白质的跨膜区特征。经NCBI检索出Derp1基因及其编码氨基酸序列,登录NetMHCIIpan 3.2 Server在线软件输入Derp1基因序列,找出CD4~+T细胞抗原表位;分别登录NetMHC 4.0 server、SYFPEITHI、NetCTL 3种在线软件,用上述相同方法找出CD8+T细胞抗原表位。结合4种在线软件的预测结果,找出Derp1蛋白的优势表位。结果 Derp1基因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400 bp,编码320个氨基酸,Derp1共4 980个原子,相对分子质量为36 078.4,分子式为C_(1598)H_(2438)N_(444)O_(487)S_(13),等电点为5.56。Derp1蛋白存在螺旋跨膜区分别为1-23、125-148位氨基酸处,两处螺旋区的总评分为2 786。预测Derp1蛋白含有6条CD8~+T抗原表位,优势表位的序列分别为:262-270 GYQPNYHAV、115-123RQMRTVTPI、203-211 RPNAQRFGI、300-308 GYFAANIDL、249-257 RHYDGRTII和264-272 QPNYHAVNI。Derp1含有的CD4~+T细胞强结合表位为21条。总结在线软件预测的CD4~+T和CD8~+T细胞抗原表位,最终挑选出的优势表位肽为RQMRTVTPI。结论候选优势表位RQMRTVTPI将作为尘螨过敏特异诊断和免疫治疗的研究基础,为今后临床提高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2021年08期 v.34 969-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6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临床研究

  • 福建省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类实验流行病研究

    张冬娟;黄荣东;林光灿;

    目的评价福建省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揭示不同干预人群乙型肝炎流行特征及保护水平。方法采用类实验流行病研究设计,按我国不同时期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将研究目标人群分为干预组(1992年后出生队列;其中干预A组:2002年后出生队列,干预B组:1992—2001年出生队列)和对照组(1992年前出生队列),通过网络直报疫情个案数据库清洗,观察2004—2019年目标人群乙肝发病及死亡结局,分析评价不同干预人群乙肝流行特征及保护水平。结果研究目标人群人年发病率为37.687/10万,死亡率为0.009/10万。其中干预A组人年发病率为1.899/10万,保护率(protection rate,PR)为96.107%(95%CI:96.105%~96.108%),效果指数(efficiency index,EI)为25.687;干预B组人年发病率为12.487/10万,PR为74.404%(95%CI:74.403%~74.405%),EI为3.907;干预两组人年死亡率均为0.001/10万。对照组人年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48.786/10万和0.012/10万,干预A组人年发病率仅为对照组的1/26,死亡数仅为对照组的1/51,自2014年以来人年发病率均控制在1/10以下。结论福建省2002年以来乙肝免疫规划成效显著,基本消除了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大等特征。新时期成年免疫与慢性乙型肝炎规范治疗管理的公共卫生意义有待专题研究。

    2021年08期 v.34 974-978+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6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尿液S100A6蛋白与细菌/真菌性尿路感染的相关性

    蓝子权;曾李婷;肖仪;黄奕桥;张智铭;肖剑;江先汉;彭亮;

    目的探讨尿液S100A6蛋白与细菌/真菌性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UTI)的相关性。方法临床收集正常组和感染组尿液样本各110份,其中感染组患者具有典型的UTI症状,尿常规检测及尿液培养(细菌/真菌培养)结果均为阳性;正常对照组样本的尿液生化检查及尿液培养结果均为阴性。ELISA法检测尿液样本的A450值,Curve Expert软件计算S100A6蛋白的含量,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评价S100A6蛋白在尿路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将感染组尿液样本于室温放置2、4、8、10、12、24、48、96 h,Western blot法检测尿液样本中S100A6蛋白含量的稳定性。结果感染组尿液样本中S100A6蛋白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 <0.01)。Logistic回归方程为y=-0.971+0.04 x,OR值为1.004,P=0.001;ROC曲线下面积=0.862,约登指数=0.628,S100A6取临界值=23.277 pg/mL时,灵敏度为91.2%,特异度为71.6%。感染组尿液样本于室温放置2、4、8、10、12、24、48、96 h后,S100A6蛋白含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S100A6蛋白与UTI的相关性较大,具有潜在的UTI诊断价值,有望成为UTI初筛的新指标。

    2021年08期 v.34 979-9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3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技术方法

  • 人干扰素α2a注射液中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含量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的建立及验证

    何珊;于雷;贾丹;靳征;袁杰;史新昌;裴德宁;

    目的建立测定人干扰素α2a注射液中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eversed-phase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RP-HPLC)法,并进行验证。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C_(18)色谱柱(5μm,250 mm×4.6 mm),流动相为甲醇-1%冰乙酸(60∶40),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25℃;使用标准曲线法进行计算,并验证方法的专属性、线性、准确度、精密度和耐用性。用建立的方法测定6批重组人干扰素α2a注射液中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的含量。结果供试品待测成分色谱峰之间、待测成分色谱峰与其他色谱峰之间分离度均大于1.5,方法专属性良好;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含量分别在0.002%~0.012%和0.000 2%~0.001 2%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含量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6%和99.2%,重复性检测的RSD分别为0.05%和0.07%;该方法对不同色谱柱品牌、不同流动相成分比例、不同柱温的耐用性良好;6批样品中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含量分别为0.058%~0.060%和0.005 7%~0.005 9%,与投料量非常接近。结论建立的测定人干扰素α2a注射液中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含量的RP-HPLC法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专属性、线性、准确度、精密度和耐用性,可代替气相色谱法,用于人干扰素α2a注射液中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和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含量的测定。

    2021年08期 v.34 984-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法的建立及验证

    栗克文;鲁倩茹;黄凤玲;邢珂慧;邵佩兰;

    目的建立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简称单增李斯特菌)化学发光法并进行验证。方法以单增李斯特菌免疫原分别免疫BALB/c小鼠及新西兰大白兔,制备鼠源单抗和兔血清多抗,建立检测单增李斯特菌化学发光免疫法,优化兔血清多抗包被浓度及单增李斯特菌反应时间,验证方法的检测范围、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及稳定性。结果制备的单增李斯特菌兔血清多抗及鼠源单抗效价分别为1∶256 000和1∶128 000。兔血清多抗最适包被浓度为0.05 mg/mL,与单增李斯特菌最适反应时间为40 min。该方法检测单增李斯特菌浓度范围为1×10~1~1×10~7CFU/m L,灵敏度小于10 CFU/mL;除单增李斯特菌ATCC19115外,单增李斯特菌CMCC54003、CMCC54004、英诺克李斯特菌也可检测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沙门菌未检出;添加1×10~4CFU/mL单增李斯特菌的火腿肠、牛奶及冰激凌溶液中回收率分别为90.3%、101.6%和969.3%;包被好的化学发光板密闭封装37℃放置28 d后,单增李斯特菌发光值为初始包被值的75.3%。结论成功建立了检测单增李斯特菌化学发光法,该方法具有检测时间短、范围宽,特异性强等特性,为促进食品安全检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1年08期 v.34 989-993+10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综述

  • ATP敏感性钾通道的研究进展

    邵丽静;赵伟;陈渊;

    ATP敏感性钾通道(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K_(ATP))是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inwardly rectifying potassium channels,Kir)分类中的一种。K_(ATP)通道广泛分布于人体内,并随着细胞内ATP浓度的升高活性降低,参与人体的一系列生理反应。如K_(ATP)拮抗剂可降低血糖,而钾离子通道激动剂(potassium channel openers,K_(COs))可靶向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和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congenital hyperinsulinism,CHI)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对K_(ATP)的调控方式、分子结构及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1年08期 v.34 994-10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的杂质控制要点及相应分析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

    王思渊;张国林;邢以文;杨纯;

    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的创新与研发是近年生物医药领域的热点,也是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研发与生产取得了较大进展,由于该类药物的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不同于传统化学药品,其质量控制要点及相应检测技术也具有较大差异。本文根据现行药品相关法规要求,参考国内外新上市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的质量标准,从其性状与理化检定及基于毛细管电泳技术(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的杂质分析、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的杂质分析等角度对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的质量控制要点及其相应的分析技术作一综述,并对前沿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单克隆抗体类药物生产研发企业及相关检测单位提供参考。

    2021年08期 v.34 1002-10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9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白细胞介素-17C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陈笑慈;王健;张云涛;

    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家族细胞因子在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宿主防御细胞外病原体方面起关键作用。其中代表性成员IL-17A已被证明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靶向IL-17A的单克隆抗体在银屑病、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而IL-17C作为与IL-17A仅有23%同源性的家族成员,来源、结合受体、作用方式均有所不同,近年来研究发现,IL-17C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上调,并参与这些疾病的先天免疫或适应性免疫机制。本文就IL-17C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2021年08期 v.34 1008-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专题报道

  • 已上市疫苗生产变更研究相关问题探讨

    郭舒杨;邱晓;金苏;李敏;

    <正>在疫苗的全生命周期中(尤其是批准上市后),出于提升质量、扩大产能、加强工艺控制等多方面需求,上市持有人通常会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并实施生产及工艺变更。监管机构鼓励企业持续改进疫苗生产工艺和提升疫苗质量,确保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可及性。由于疫苗的物质基础多样且结构复杂,疫苗的上市后变更面临较多的技术挑战。

    2021年08期 v.34 1013-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下载次数:5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