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婷;施红媛;李菁;陈诗怡;傅宇婷;赵钰萍;杨晓蕾;杨净思;
目的通过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毒受体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探讨接种Ⅰ+Ⅲ型二价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bi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bOPV)后的排毒规律。方法以灌胃方式给脊灰受体转基因小鼠接种3剂bOPV,间隔28 d。每剂bOPV接种后第1、3、5、7天采集当天小鼠粪便样本,实时定量PCR检测每剂bOPV接种后的排毒量,ELISA法检测脊灰特异的肠道黏膜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抗体水平,分析排毒与接种剂次、黏膜IgA水平的关系。将接种了bOPV后检测到排毒量高和排毒量低的两组小鼠分别与洁净小鼠共居,观察洁净小鼠接触后的排毒反应。结果随着接种bOPV剂次的增加,疫苗所引发的排毒量逐渐减少。第1剂bOPV接种后排毒量较高的个体在接种下一剂bOPV后的排毒量显著低于首剂排毒量低的个体(P <0.05)。第1剂bOPV接种后IgA呈阳性的个体在第1剂接种后的排毒量高于IgA呈阴性组,但第2剂接种后排毒量低于IgA呈阴性组。与高排毒组小鼠共居后,洁净小鼠发生排毒的机率显著高于与低排毒的小鼠共居的洁净小鼠(P <0.05),且Ⅲ型脊灰疫苗株比Ⅰ型引起洁净小鼠的排毒反应持续性更长。结论在脊灰消灭的最后阶段,预防脊灰流行的一个关键仍在于激发人群对抗脊灰病毒复制的黏膜免疫,减少排毒。增加bOPV接种剂次可减少后续个体接触脊灰病毒后的排毒概率。在b OPV接种后,需加强排毒检测和个人卫生管理,特别是首剂bOPV接种后。
2021年05期 v.34 505-510+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兆禄;朱力;潘超;卢瑛;王恒樑;
目的融合表达百日咳丝状血凝素(filamentous haemagglutinin,FHA)片段FHA_(1877-2250)与志贺毒素B亚单位(Shiga toxin B subunit,StxB)蛋白,并对融合蛋白StxB-Fha_(1877-2250)的免疫保护效果进行评价。方法设计引物将StxB片段连接至FHA_(1877-2250)N-端,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FHA_(1877-2250)和pET-28a-StxB-Fha_(1877-2250),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重组蛋白经镍柱亲和层析和复性后,通过皮下免疫小鼠,共3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10 d,尾静脉采血,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效价;血清体外杀菌试验检测杀菌效率;末次免疫后第14天,经腹腔接种2倍半数致死剂量(1.21×10~8CFU)的百日咳Bp148株菌液,评价动物攻毒保护效果。结果重组表达质粒经菌落PCR和测序证实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蛋白FHA_(1877-2250)、StxB-Fha_(1877-2250)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显示,相对分子质量分别约为43 000和51 000。StxB-Fha_(1877-2250)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效价可达1∶3 200。StxB-Fha_(1877-2250)组的血清杀菌效率比FHA_(1877-2250)组略好。以百日咳Bp148菌株攻毒,FHA_(1877-2250)、StxB-Fha_(1877-2250)蛋白对免疫小鼠具有保护力,保护率分别为40%和60%。结论重组融合蛋白StxB-Fha_(1877-2250)相比于FHA_(1877-2250)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果,为百日咳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1年05期 v.34 511-5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德奕;赵懿琛;龚伟伟;李昆鹏;
目的在毕赤酵母中表达花烟草植物防御素1(Nicotiala alata defensin 1,NaD1)蛋白,并进行纯化。方法重组表达质粒pPIC9K-NaD1经SacⅠ内切酶线性化后,电转化至感受态毕赤酵母GS115,采用甲醇进行小量诱导表达,选择表达量相对较高的单菌落进行扩大培养,获得大量重组蛋白NaD1,经Ni-NTA亲和层析纯化后,对纯化产物进行15%SDS-PAGE分析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纯化产物相对分子质量约20 000,可与小鼠抗NaD1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于相对分子质量约20 000处可见特异性结合条带,蛋白纯度达85%。结论在毕赤酵母中成功表达了NaD1蛋白,纯化后纯度较高,本实验为后续NaD1蛋白杀伤真菌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021年05期 v.34 517-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0K] [下载次数: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代英;鲁明;朱海莲;何丽存;顾冉;张娟;陈俊英;潘玥;孙强明;
目的研究近年来中国境内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流行株分布与东南亚株的联系,分析传播规律,追溯传入源头,探讨其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特征。方法以公共卫生科学数据中心公布的病例数分析国内Ⅰ型DENV(Dengue virus-1,DENV-1)感染及分布情况,收集NCBI中自1985年来在中国境内流行的405株DENV-1毒株全基因序列,使用在线工具MAFFT进行序列对比,并通过ATGC网站在线PhyML构建进化树。基于进化树分析结果挑选40余个代表性毒株与东南亚代表株序列,使用MEGA X软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随后对中国DENV-1流行株序列进行重组进化分析。结果自2004—2017年间国内共有66 623人感染登革热,其中广东省每年均有DENV-1病例报道,自2012年以来,DENV-1引起的病例数呈现了迅速增加的情况,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国内流行株与东南亚国家流行株存在密切联系,不断出现输入病例,同时也存在广东省向东南亚地区输出DENV-1的可能。云南省存在由边境从中南半岛地区国家传入DENV流行株,并之后在云南长期流行的现象。云南省输入毒株与广东省输入的DENV毒株差异较大,可认为其DENV毒株输入来源不同。24个代表株的重组分析结果表明,虽然2017年广东株MN018297部分序列与2014年广东株KP723476相似,但未发现更多的重组现象。结论通过将中国境内DENV-1毒株汇总后进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分析并挑选出代表性株后进行分析,发现了DENV毒株传入中国主要经由的省份,并结合氨基酸位点的比对分析DENV在中国境内流行分支,为研究DENV-1在中国的传播和进化提供了参考。
2021年05期 v.34 52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魏艳;文朝朝;王晰;王海龙;郭睿;赵虹;张栋;弓韬;孙公勤;于保锋;
目的预测分析卵泡发育相关蛋白GPR173的理化性质及其结构特点。方法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GPR173氨基酸序列,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对其理化性质、信号肽、分泌蛋白类型、跨膜结构、亚细胞定位、位点修饰、空间结构及蛋白相互作用网络进行预测分析。结果 GPR173是一种碱性稳定疏水性蛋白,无典型信号肽,存在7个跨膜区,既不是经典型分泌蛋白,也不是非经典型分泌蛋白;作用于质膜的可能性最大;可能有10个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至少有2个O-糖基化位点;二级结构主要为α-螺旋,属7tm_GPCRs超家族,且含1个7tmA_SREB3_GPR173结构域;与GPR173可能存在相互作用的10个蛋白中,SMIM20与GPR173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大,GPR20可能性最小。结论 GPR173可能参与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信号通路进而发挥其作用。本文为下一步研究其生命活动及疾病发生功能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1年05期 v.34 528-53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生军;张海霞;王兴陇;李倩;包晓婧;李向茸;冯若飞;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对脑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EMCV)体外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EMCV按MOI=0.001感染C2C12细胞,于感染24及48 h时,采用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C2C12细胞中VCAM-1基因mRNA转录及VCAM-1蛋白表达水平。将表达质粒pcDNA3.1-VCAM-1及si VCAM-1序列分别转染C2C12细胞,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C2C12细胞中VCAM-1过表达及抑制表达情况,再将EMCV按MOI=0.001感染,qPCR及TCID50法分别检测病毒拷贝数及病毒滴度。Pull-down试验检测VCAM-1与EMCV结构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 C2C12细胞中VCAM-1基因mRNA转录及VCAM-1蛋白表达水平随着EMCV感染时间的延长明显降低(P <0.001)。转染表达质粒pcDNA3.1-VCAM-1后,C2C12细胞中VCAM-1基因mRNA转录及VCAM-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01),EMCV感染后,病毒拷贝数及病毒滴度均显著降低(P <0.001)。转染si VCAM-1序列后,C2C12细胞中VCAM-1基因m RNA转录及VCAM-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01),EMCV感染后,病毒拷贝数及病毒滴度均显著升高(P <0.001)。VCAM-1与病毒蛋白VP1、VP2有明显的相互作用,与VP3无相互作用。结论 VCAM-1在EMCV体外增殖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可能是通过VCAM-1与EMCV结构蛋白VP1、VP2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2021年05期 v.34 53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8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娟;韩硕;邹紫雯;李鑫丽;罗林;沈冰蕾;
目的研究炎症反应相关基因Toll样受体1(Toll-like receptor 1,TLR1)和Cbl原癌基因B(Cbl proto-oncogene B,CBLB)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中国荷斯坦奶牛炎性疾病的相关性。方法以中国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对象,采用DNA混池法对中国荷斯坦奶牛TLR1基因CDS区和CBLB基因18外显子进行PCR扩增,筛选出SNP位点。估算SNP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运用在线软件预测TLR1和CBLB基因突变前后mRNA二级结构、蛋白质理化性质、疏水性和亲水性、N-糖基化位点、二级和三级结构等的变化。结果 TLR1基因CDS区共发现4个SNP位点,分别为C~(1424)A、A~(1475)C、G~(1496)A和G~(1550)A。其中C~(1424)A和G~(1496)A位点为错义突变,分别由原来的苯丙氨酸(Phe)和色氨酸(Trp)变为亮氨酸(Leu)和不翻译;A~(1475)C和G~(1550)A位点为同义翻译。CBLB基因18外显子发现1个SNP位点,为G~(222406)T,为错义突变,由原天冬氨酸(Asp)变为酪氨酸(Tyr)。TLR1基因4个SNP位点突变前后等位基因频率均有明显差异,而CBLB基因SNP位点突变前后等位基因频率差异较小。TLR1和CBLB基因编码蛋白均属于不稳定蛋白,总体表现为疏水,TLR1编码蛋白质中有6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分别为Asn76、Asn187、Asn293、Asn306、Asn368和Asn443,CBLB编码蛋白质中有4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分别为Asn142、Asn602、Asn744和Asn797。TLR1和CBLB基因发生错义突变后,m RNA二级结构稳定性和蛋白质的二、三级结构也发生了改变。结论中国荷斯坦奶牛TLR1和CBLB基因5个SNP位点的发现可能影响奶牛炎症疾病的发生发展。
2021年05期 v.34 539-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7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任益凡;王晓玲;牛艳邦;李雪薇;解军;史志勇;徐钧;
目的探讨抑制剂ICG001联合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小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ICG001组及ICG001+TGF-β组(IT组)。模型组、ICG001组及IT组腹腔注射20%CCl4(0.1 mL/只),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各组每周注射2次,共6周;建模第5周,对照组及模型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 mL/只),ICG001组及IT组每日腹腔注射ICG001(0.1 mL/只),同时IT组每2日腹腔再注射TGF-β(0.1 mL/只),各组给药2周。第6周末小鼠称重,眼眶采血,收集肝脏组织。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肝脏组织切片进行HE及网银染色,显微镜观察病理情况;Q-PCR法检测肝脏组织中炎性因子(IL-6、IL-10和TNFα)及纤维化指标(α-SMA、Col-Ⅰ及FOXO1)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α-SMA、Col-Ⅰ及FOX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ST及ALT含量均显著升高(P均<0.01),ICG001组较模型组及IT组较ICG001组AST及ALT含量均降低(P均<0.01)。组织学检查提示,ICG001组及IT组均可见病理缓解,且IT组的改善程度较ICG001组明显。Q-PCR检测显示,与模型组比较,ICG001组IL-6、TNFα、α-SMA及Col-Ⅰ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1),IL-10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05),FOXO1 mRN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ICG001组比较,IT组IL-6、TNFα、α-SMA及Col-Ⅰ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1),IL-10及FOXO1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均<0.05)。Western blot分析显示,与模型组比较,ICG001组α-SMA及Col-Ⅰ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1),FOXO1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ICG001组比较,IT组α-SMA及Col-Ⅰ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FOX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05)。结论与单用ICG001相比,ICG001联合TGF-β对CCl4致小鼠肝纤维化有更好的改善作用,可能与ICG001作用于TGF-β通路引起FOXO1变化相关。
2021年05期 v.34 547-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4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宋利华;任向宇;杨航;殷兆丽;孙晓琳;李恋;福泉;包丽丽;
目的探讨蒙药肉桂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为研究对象,采用CCK-8细胞活力检测法筛选LPS体外诱导细胞凋亡浓度及肉桂给药浓度。将HUVECs分为对照组(无血清培养基)、LPS组(1μg/m L)和LPS(1μg/m L)+肉桂(2 mg/mL)组,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TNF-α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PARP(116 kD)和UCP2基因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中凋亡相关蛋白PARP(89 kD)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 <0.05),TNF-α分泌量显著升高(P <0.01),PARP(116 kD)和UCP2基因mRNA水平显著降低(P <0.05),PARP(89 kD)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 <0.01);与LPS组相比,LPS+肉桂组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P <0.05),TNF-α分泌量显著减低(P <0.01),PARP(116 kD)和UCP2基因mRNA水平显著升高(P <0.05),PARP(89 kD)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 <0.01)。结论蒙药肉桂对LPS诱导的HUVECs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且可能通过线粒体途径发挥作用。
2021年05期 v.34 554-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0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董江锴;杜金凤;程天龄;黄迎燕;夏小凯;邹勇;张云涛;杨晓明;
目的对上海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连续生产的3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的检测特异性进行评价。方法使用地方性人冠状病毒(HKU1、OC43、NL63和229E)、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季节性流感病毒、鼻病毒、腺病毒及肺炎克雷伯菌、结核分枝杆菌等55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分组对本试剂盒交叉反应性进行验证;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发布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注册技术审评要点》要求,选取人黏蛋白、血液(人)、苯福林、羟甲唑啉、氯化钠(含防腐剂)等29种干扰物质对本试剂盒进行抗干扰物质验证。结果连续3批试剂盒交叉反应验证混合阳性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阳性,阴性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准确性符合率为100%,所使用的交叉反应物质对试剂盒检测结果无影响;抗干扰物质验证阳性样本、临界阳性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阳性,阴性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准确性符合率为100%,29种内源/外源干扰物质对本试剂盒检测结果无影响。结论上海捷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对55种常见呼吸道病原体无交叉反应,对宿主自身组织及临床常见呼吸道疾病治疗药物等内源和外源干扰物质具备良好的抗干扰特性,该试剂盒特异性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注册标准;且连续生产的3批产品特异性检测结果有较高的稳定性。
2021年05期 v.34 560-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1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屈蓉;吴康;吴娟;范小勇;吕建新;
目的原核表达、纯化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早期分泌蛋白MPT64,并初步评估其在结核病(tuberculosis,TB)血清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PCR扩增Mtb标准菌株H37Rv mpt64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28a(+),构建重组质粒pET28a-mpt64,转化大肠埃希菌BL21(DE3)后,进行重组蛋白的原核诱导表达及纯化。将600μg纯化的MPT64蛋白经皮下多点免疫新西兰大白兔,隔周免疫1次,共4次,末次免疫2周后,耳缘静脉采血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效价,Western blot法鉴定抗原特异性。收集44例TB确诊患者(TB组)和36名健康对照人群[HC(healthy control)组]血清,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MPT64抗原的特异性IgG、IgA抗体水平,抗原对照为Gro ES和Ag85A。结果重组表达质粒pET28a-mpt64经双酶切鉴定及测序证明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MPT64蛋白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部分以可溶性形式存在,经Ni~(2+)-NTA亲和纯化后,纯度可达90%,蛋白浓度约2.0 mg/m L;MPT64兔多克隆抗血清效价达1∶2 048 000,纯化的MPT64蛋白可与其发生反应,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4 000处可见特异性蛋白条带;TB组血清中MPT64抗原特异性IgG和IgA水平均显著高于HC组(P <0.05),而Gro ES、Ag85A抗原特异性IgA和Ig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重组MPT64蛋白具有较好的血清学诊断效能,可作为TB血清学早期诊断的候选抗原之一。
2021年05期 v.34 56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5K] [下载次数:4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晨;任远;郭妮;郑月;李育中;唐聪;谭银珍;李娇春;王学付;寸韡;毕研伟;
目的调查云南省保山市学校聚集的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带菌率,为分析保山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方法在保山市18~22岁年龄段健康人群中采集1 076份咽拭子样本,常规分离培养鉴定及PCR鉴定和分型。结果 1 076份咽拭子样本中,分离出17株Nm,带菌率1.58%,其中B群14株、C群2株、X群1株。结论保山市存在校园聚集性的流脑无症状携带者,其中血清群以B群为主,其次为C群,并分离出1株X群Nm。
2021年05期 v.34 571-5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8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骁;徐兴丽;李琦涵;
目的研究全球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期为我国HSV-1的流行病学研究和防御控制提供参考。方法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全球范围内1980—2018年发表的HSV-1新发感染及危险因素相关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和定量综合分析;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效应量合并统计分析、偏倚性检验和敏感性分析。结果女性(OR=1.33,95%CI:1.20~1.47,P <0.001)、年龄超过40岁(OR=2.99,95%CI:1.84~4.86,P <0.001)、初次性交年龄偏低(OR=1.22,95%CI:1.09~1.36,P <0.001)、受教育水平较低(OR=1.68,95%CI:1.23~2.29,P=0.001)、低收入(OR=2.25,95%CI:1.38~3.66,P=0.001)是HSV-1感染的危险因素。既往HSV-2(OR=0.96,95%CI:0.84~1.11,P> 0.5)的感染与HSV-1的新发感染无关。结论应重点加强女性、青少年、社会底层人群的性知识及包括HSV-1在内病毒感染的宣传教育,并可根据不同年龄感染HSV-1的危险程度,制定候选疫苗临床试验的接种计划。
2021年05期 v.34 575-580+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1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石磊泰;李加;张月兰;王辉;雷继军;郭中平;李玉华;
目的建立用于人用狂犬病疫苗(地鼠肾细胞)中地鼠肾细胞蛋白质残留量检测(ELISA法)的国家对照品。方法采用ELISA法,用原代地鼠肾细胞蛋白质标准品(量值为4.0μg/mL)对原代地鼠肾细胞蛋白质对照品进行协作标定赋值,并进行均匀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协作标定的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后,原代地鼠肾细胞蛋白质对照品量值为34.7 ng/mL,95%参考范围为(34.7±10.1)ng/mL,该对照品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考察也符合要求。结论建立了人用狂犬病疫苗(地鼠肾细胞)原代地鼠肾细胞蛋白质国家对照品(批号为:250025-201901),以确保检测体系的准确、可靠。
2021年05期 v.34 581-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5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曹海丹;刘旭光;王平;赵丹红;孙宇;孙志伟;杨红育;李帅;张雪梅;吴业红;
目的建立酶联凝集素法(Enzyme-linked lectin assay,ELLA)用于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活性及型别鉴定。方法以胎球蛋白包被酶标板作为NA底物,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花生凝集素(HRP-PNA)作为显示酶结合物建立ELLA法,并验证该方法的耐用性、专属性和适用性。结果流感病毒裂解疫苗单价病毒原液NA活性均为阳性,且各型别批间一致性较好;H1N1型别毒株与3种NA抗血清(N1、N2和B)的NI_(50)分别为1∶2 560、1∶80、1∶10,H3N2型别毒株与3种NA抗血清(N1、N2和B)的NI_(50)分别为1∶160、1∶2 560、1∶10,B型毒株与3种NA抗血清(N1、N2和B)的NI_(50)分别为1∶40、1∶40、1∶320,相应的NA血清能够明显抑制相应型别的流感病毒NA活性。HRP-PNA不同孵育时间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疫苗生产过程中的添加物对检测结果无影响;同一型别不同疫苗毒株型别鉴定结果基本一致。结论成功建立了ELLA法,可用于流感病毒NA活性及型别鉴定。该方法的建立为国内流感病毒裂解疫苗质量评估提供了新的评价方法。
2021年05期 v.34 585-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樊雪;吴铮;王一平;李璇;周荔葆;
目的建立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中Triton X-100残留量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方法,对方法进行验证,并与比浊法进行对比。方法对HPLC法的流动相比例(水∶甲醇=30∶70、20∶80、10∶90)、流速(1.0、1.2、1.4 mL/min)、进样量(5、10、20μL)进行筛选,确定HPLC法的色谱条件。对HPLC法和比浊法分别进行验证,并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结果 HPLC法的色谱条件为:采用BDS HYPER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超纯水∶甲醇=20∶80;流速:1.2 mL/min;检测波长:230 nm;进样量:10μL;柱温:30℃。HPLC法中,Triton X-100色谱峰与杂质分离良好,在2~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为0.999 9;检测限为1μg/mL,定量限为2μg/mL,准确性和精密性良好。采用比浊法检测时,标准品在10~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为0.996 5,定量限为10μg/mL。结论与比浊法相比,HPLC法更适用于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中Triton X-100残留量的测定。
2021年05期 v.34 590-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胡勇;纪德铭;詹骞;陈克金;彭焱;周雁翔;岳胜兰;李娟;周志军;
目的建立检测人血浆中纤维蛋白溶酶原(plasminogen,Pg)改良PIerceTMBCA蛋白试剂盒方法(简称改良BCA法),并进行验证及初步应用。方法结合PierceTMBCA试剂盒的试管法与微孔板法检测人血浆中Pg;比较标准曲线拟合方式确定改良试剂盒的线性范围;通过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国家标准品和PIerceTM BCA试剂盒附带的BSA标准品互相标定确定内控标准品;通过平行性试验分析BSA作为标准品检测Pg蛋白含量的可行性。验证方法的准确性、精密性及选择性。应用改良的BCA法检测Pg纯化过程的蛋白含量,并与凯氏定氮法和双缩脲法进行比较,同时检测201903003批Pg工艺纯化过程样品蛋白含量的相对纯度及比活性变化。结果改良BCA法选择二次函数拟合,PIerceTMBCA试验盒线性范围为62.5~2 000μg/mL,试剂盒附带的BSA标准品(2 000μg/mL)用BSA国家标准品标定结果为2 090μg/mL,可作为内控标准品使用;Pg所在工艺组分浓度在250~2 000μg/mL时,内控BSA曲线与Pg曲线的平行性最好。内控标准品的高(1 500μg/mL)、中(750μg/mL)、低(150μg/mL)、检测下限(62.5μg/mL)及BSA国家标准品(2 000μg/mL)的回收率在88.61%~103.78%之间,批内及批间CV均<10%;Pg工艺缓冲液中150 mmoL/L辛酸钠、25 g/L蔗糖、5 g/L甘氨酸、3%盐酸精氨酸对检测无影响,1%溶剂/去污剂(S/D)稀释至少40倍对检测无干扰。改良BCA法检测Pg纯化工艺的原液、半成品结果与双缩脲法和凯氏定氮法的符合性良好。201903003批工艺样品从原料血浆经过3步纯化后获得Pg半成品,其比活性从0.02 U/mg升至8.42 U/mg,相对纯度从0.19%升至81.94%。结论成功建立了改良的BCA蛋白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线性范围广,平行性、准确性、精密性及选择性良好,既可用于Pg纯化工艺中间品的质量监控,也可用于原液、半成品的蛋白含量检测。
2021年05期 v.34 595-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0K] [下载次数:10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李晓瑞;李兴航;严汉池;
2019年12月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巨大危机。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2020年3月11日宣布COVID-19为全球大流行。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的技术路线主要有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和减毒活疫苗,此外,还有运用反向疫苗学和疫苗组学等新兴概念进行疫苗的设计。本文对目前正在研发和临床试验的各类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以及研发所面临的挑战作一综述。
2021年05期 v.34 602-6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4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月;李策生;杨晓明;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大流行给全球的公共卫生提出巨大挑战,目前暂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COVID-19康复者提取的恢复期血浆(convalescent plasma,CP)被认为是治疗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最为及时有效的特异性生物疗法之一。研究证明,含有高滴度SARS-CoV-2中和抗体的CP安全性良好,可有效阻断病毒复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本文简要综述了CP在COVID-19治疗中的应用,探讨了其作用机制、相关临床研究以及可能影响临床效果的因素,以期有助于CP在治疗COVID-19中的合理应用。
2021年05期 v.34 607-6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7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莉;白雪;杨琴;
缺血性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常见的临床治疗尚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已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得到研究。目前,在移植的干细胞类型中,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应用最为广泛。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将MSCs移植入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可缓解神经功能缺损,为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带来了希望。本文就MSCs的生物学特性、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及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2021年05期 v.34 612-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8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郭胜华;王健;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抗体的异常产生、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多器官损伤,但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近期的研究认为,SLE是遗传易感性、激素、环境及免疫系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与SLE相关的基因、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等逐渐被发现,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从SLE遗传易感基因、临床诊断及疾病受累器官3个方面简要阐述目前发现的生物标志物,探讨从实验性标志物至临床应用的困难以及可行的解决方法。
2021年05期 v.34 618-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下载次数:7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常钰玲;牛亚倩;刘芳;陈彻;
纳米材料(nanomaterials)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寸(0.1~100 nm)或由其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银纳米粒子(silver nanoparticles,AgNPs)是重要的纳米材料之一,在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纳米医学领域,包括癌症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AgNPs可产生细胞毒作用,特异性靶向肿瘤细胞,具有作为抗肿瘤剂的应用潜力。但AgNPs可激活肿瘤细胞自噬,导致自噬体-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通量缺陷,可能对肿瘤形成保护作用,影响其对肿瘤的细胞毒作用。本文就AgNPs的细胞毒性及其诱导的自噬在抗肿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021年05期 v.34 623-625+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6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