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BIOLOGICALS

疫苗研究

  • 钩端螺旋体疫苗部分菌种分子特性及毒力分析

    徐颖华;杜宗利;辛晓芳;叶强;

    目的分析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疫苗部分菌种的分子特性及毒力。方法应用多位点可变数量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ulti locus 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 analysis,MLVA)方法,结合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技术,分析我国4株钩体疫苗弱毒株的分子特性;通过豚鼠动物模型攻击实验分析4株弱毒株的毒力。结果 4株钩体疫苗弱毒株经MLVA分析呈现4种不同的型;PFGE分析显示,经NotⅠ酶切,染色体呈现8~13个长度不等的片段;所有经弱毒株攻击动物的主要脏器均出现典型的钩体感染病变。结论明晰了4株钩体疫苗弱毒株的分子特性及其对豚鼠的毒力,为完善该疫苗菌种的质量控制积累了资料。

    2019年12期 v.32 1305-1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47 ]
  • 应用40L生物反应器制备人用狂犬病疫苗

    李旭;周浩;潘晓峰;李晓峰;于浩;万兵;

    目的应用40 L生物反应器大规模生产人用狂犬病疫苗。方法以PV2061株狂犬病病毒为毒种,Vero细胞为基质,应用CelliGen 510生物反应器(40 L),灌流式细胞培养,连续收获病毒液,经浓缩、灭活、纯化,制备人用狂犬病疫苗,并对生产过程中各步骤工艺进行取样检测。结果细胞培养密度达1. 2×10~7个/m L,病毒感染后可连续收获约16 d,病毒收获液最高滴度为7. 4 LgLD50/m L。经纯化,杂蛋白去除率达98%以上,成品宿主细胞DNA含量≤50 pg/剂,效价≥4. 5 IU/剂,每罐产量可达13万剂疫苗。结论 CelliGen 510生物反应器可应用于大规模生产人用狂犬病疫苗,疫苗成品检定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15版)相关标准。

    2019年12期 v.32 1309-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7K]
    [下载次数:6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44 ]

基础研究

  • 诺如病毒优势流行基因型间免疫交叉阻断谱分析

    韩子泊;张学峰;刘兆明;张浩;唐芳;李启明;

    目的分析诺如病毒(norovirus,NoV)GⅠ和GⅡ基因群内5种优势流行基因型(GⅠ. 1、GⅡ. 2、GⅡ. 3、GⅡ. 4、GⅡ. 17)间的抗体交叉反应性和交叉阻断活性,为NoV疫苗的研发路线和疫苗临床研究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使用经铝佐剂吸附的NoV GⅠ. 1、GⅡ. 2、GⅡ. 3、GⅡ. 4、GⅡ. 17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和佐剂对照品免疫小鼠,抗原剂量为3μg/只,第28天加强免疫1次,第56天处死小鼠,采集血清,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各型NoV特异性IgG抗体,以基于ELISA法的受体结合阻断试验检测各型NoV阻断抗体。结果 GⅠ. 1型和GⅡ基因群各型间交叉反应IgG抗体GMT均小于或接近cut-off值(滴度=40)。GⅡ各型间,GⅡ. 2和GⅡ. 3VLP免疫小鼠后,均可诱导针对其余型别的交叉反应IgG抗体,各组GMT在494~2 792之间。GⅡ. 4 VLP可诱导GⅡ. 2 IgG抗体(GMT=1 660),以及较低水平的GⅡ. 3(GMT=226)和GⅡ. 17(GMT=147)IgG抗体。GⅡ. 17 VLP可诱导GⅡ. 2(GMT=6 401)和GⅡ. 3(GMT=830)IgG抗体。GⅠ. 1型和GⅡ各型间交叉阻断抗体GMT均小于cut-off值(BT_(50)=20)。在GⅡ各型间,交叉阻断抗体阳性的分别为:GⅡ. 2 VLP免疫血清对于GⅡ. 3和GⅡ. 4,GⅡ. 3VLP免疫血清对于GⅡ. 2,GⅡ. 4和GⅡ. 17 VLP免疫血清对于GⅡ. 2和GⅡ. 3;上述阻断抗体GMT均在31~73之间,且各组间针对同一型别的交叉阻断抗体G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Ⅱ. 2、GⅡ. 3和GⅡ. 4均无针对GⅡ. 17的交叉阻断活性。结论 NoV GⅠ基因群和GⅡ基因群间不存在抗体交叉反应性和交叉阻断活性,而GⅡ群部分型别间存在有限的抗体交叉反应性和交叉阻断活性。

    2019年12期 v.32 1316-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08 ]
  • 实验设计在原核表达条件优化中的应用

    王宏;佟芳;章青;庞立丽;李志鹏;刘庆友;

    目的应用实验设计(Design of Experiment,DOE)优化原核表达条件。方法分别通过单因素变量和DOE方案优化pET32a-Ferritin在E. coil BL21(DE3)中的诱导表达条件(诱导时间、诱导剂浓度和起始菌体密度),并对两种方案得出的诱导条件的表达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单因素变量实验方案的最优条件为:菌体A600为0. 6时添加0. 5 mmol/L IPTG诱导4 h;DOE方案最优条件为:菌体A600为0. 8时添加1. 0 mmol/L IPTG诱导10 h。DOE方案更加便捷和准确,且表达效率更高。结论在处理多因素交互作用问题中,DOE方案能更加便捷地获得准确的外源蛋白表达的最优条件。本研究为原核表达系统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方案,也为DOE方案在生物工程领域的更多应用提供了参考。

    2019年12期 v.32 1322-1328+1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886 ]
  • 基于多源数据和动作电位特征筛选心肌内向整流钾通道特异性激动剂

    李盼;赵晓泽;乔希;贺培凤;卢学春;于琦;刘清华;

    目的基于多源数据和心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特征筛选出新的内向整流钾通道(inward rectifier potassium channel,I_(K1))特异性激动剂。方法 HCT116人结肠癌细胞经I_(K1)特异性激动剂zacopride 1μmol/L(Za_1组)和40μmol/L(Za_40组)分别孵育24 h后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与对照组(Ctl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DEG)信息导入基于多源数据的药物重定位平台,筛选zacopride作用相似物。采用膜片钳法验证预测药物对SD大鼠左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RP)和AP的影响。结果 Ctl与Za_1组DEG226个,Ctl与Za_40组DEG 302个。经药物重定位平台筛选,两组数据分别筛选出相似度排序前100的药物,取交集并通过文本关联分析,最终得到7种可能与zacopride具有相似作用且未见文献报道的药物,随机编号Drug 1-7。Drug 4、6、7可增大RP,缩短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是潜在的IK1激动剂;Drug 1和3对AP无明显影响;Drug 5可明显延长APD;Drug 2在低浓度时延长APD,高浓度时缩短AP。经进一步验证,Drug 6阿库氯铵在1~50μmol/L浓度范围内可剂量依赖性增大RP,并缩短APD,符合I_(K1)特异性激动剂对动作电位的作用特征。结论基于多源数据和心室肌AP作用特征的药物筛查方法有利于快速有效判断药物可能的离子通道靶点,从而筛查到更多的I_(K1)激动剂,为抗心律失常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研究提供更多可能。

    2019年12期 v.32 1329-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9 ]
  • 人乳头瘤病毒52型L1蛋白病毒样颗粒在毕赤酵母中的优化表达、纯化及其免疫原性

    仝光杰;王文伟;蔡蓓蓓;王蓓;胡海涛;楼觉人;

    目的利用毕赤酵母系统表达人乳头瘤病毒52型(human papillomaviruses 52,HPV52)L1蛋白,并检测其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VLP)的免疫原性。方法采用同义密码子替换的方法对HPV52 L1蛋白的野生型基因进行密码子优化,并在体外构建多拷贝表达质粒,经转化和筛选获得在毕赤酵母系统中高表达的HPV52 L1 VLP菌种。采用15 L发酵罐大规模培养,菌液破碎上清经阳离子交换层析和分子筛排阻层析两步法纯化,获得HPV52 L1VLP。动态光散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HPV52 L1 VLP的大小和形态,假病毒中和试验检测HPV52 L1 VLP在小鼠及大鼠体内的免疫原性。结果 HPV52 L1 VLP在溶液中呈较均一的单一组分,水合粒径为91. 37 nm;镜下观察呈均一的、直径约50 nm的球状空心颗粒,大小与HPV52天然病毒颗粒相近。HPV52 L1 VLP相对分子质量约56 000,纯度达95%以上,产量为3. 6 mg/L,且可与小鼠抗HPV L1多克隆单抗发生特异性结合。HPV52 L1 VLP在小鼠体内的半数有效剂量(ED_(50))为0. 010μg,在大鼠体内诱导产生的中和抗体滴度高达106。结论于毕赤酵母系统成功表达了HPV52 L1 VLP,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相关预防性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2019年12期 v.32 1336-1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75 ]
  • 幽门螺杆菌在BALB/c小鼠中的定植及初步评价

    刘钰;钟佑秀;陈敬;汤重发;王雪薇;王平;张燕斌;魏博;刘梅影;

    目的建立长期、稳定定植于小鼠胃部的幽门螺杆菌动物模型,并进行免疫反应检测分析。方法用灌胃针灌喂小鼠幽门螺杆菌3次后,定期处死并进行胃组织幽门螺杆菌培养试验、PCR鉴定、组织切片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胃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及细胞免疫分析。结果 6周龄小鼠观察至32周,3周龄小鼠观察至12周时,幽门螺杆菌定植量均稳定在约104个CFU/g胃组织;诱导产生的血清抗幽门螺杆菌IgG抗体水平均在10周时到达峰值,并一直维持较高水平;粪便中均未检测到特异性sIgA抗体;3周龄小鼠感染幽门螺杆菌2周时的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s,IELs)IL-17和IFNγ反应较未感染对照组小鼠均有降低趋势;胃组织切片染色分析显示,定植小鼠从感染后第6周胃部开始出现病理变化。结论获得了幽门螺杆菌在BALB/c小鼠中的长期稳定定植模型,观察到组织病理变化和显著的血清IgG抗体反应,粪便中未观察到特异性sIgA反应,3周龄小鼠观察到Th1及Th17反应有降低趋势,为治疗性疫苗候选抗原的评价奠定了基础。

    2019年12期 v.32 1343-1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12 ]
  • 树莓根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其结构分析

    刁静静;曹荣安;李朝阳;李良玉;

    目的分析树莓根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及其结构。方法采用响应面试验优化超声/微波协同提取树莓根黄酮类化合物的条件;优化后获得的产物经去离子水及20%、40%、60%、80%乙醇进行梯度洗脱纯化,分别测定不同洗脱液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及2,2′-联氨-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 zoline-6-sulphonic acid,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并对具有较高抗氧化活性的组分进行结构分析。结果黄酮类化合物最适提取工艺参数为:微波功率431 W,液料比20. 3∶1,提取温度72. 2℃,提取时间30. 46 min,该条件下获得树莓根提取物得率为(10. 05±0. 2)%。40%、60%及80%乙醇洗脱液中黄酮类化合物纯度可达80%;DPPH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分别为等浓度抗坏血酸(Vc)的0. 34和0. 59倍。树莓根黄酮类化合物中主要包括原花青素B1、原花青素C1、儿茶素、(4β,8)-非瑟酮醇-儿茶素、原花青素B2等5种组分。结论成功分离并鉴定了具有较高抗氧化功能的树莓根黄酮类化合物结构,为树莓根的资源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9年12期 v.32 1350-1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6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25 ]
  • 控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微囊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

    任前贵;张坤;任威;孙韬;李永峰;马丽波;

    目的探讨控释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a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微囊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 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以聚乳酸-聚乙二醇-聚乳酸三嵌段共聚物[polylactide-poly(ethylene glycol)-polylactide,PELA]为囊材,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外黏附rhBMP-2内包封VEGF的微囊支架。经ELSIA法检测微囊支架在PBS中释放rhBMP-2和VEGF的浓度。将微囊支架加入bMSCs,于培养后第3、7、14天,MTT法检测微囊支架对bMSCs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微囊支架对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MAPK通路相关蛋白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微囊支架于PBS中培养第2天rhBMP-2释放约60%,VEGF释放约32%。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微囊支架对bMSCs的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P>0. 05);培养后第14天磷酸化ERK1/2及ALP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第3和7天(P <0. 05),培养后第7天显著高于第3天(P <0. 05);培养后第3、7、14天磷酸化JNK及磷酸化p38表达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控释rhBMP-2及VEGF的微囊支架可诱导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可能是通过激活MAPK通路发挥作用。

    2019年12期 v.32 1357-1360+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24 ]

治疗制剂

  • 重组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突变体及其聚乙二醇修饰物的制备及其对ob/ob肥胖小鼠体重、糖脂代谢的影响

    郑秀玉;柳森;李素贞;张夕燕;晁华;王健;

    目的制备重组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recombinant human ciliary neurotrophic factor,rhCNTF)突变体[rhCNTF(R~(63)15)]及其聚乙二醇修饰物[P-rhCNTF(R~(63)15)]探讨两者对ob/ob肥胖小鼠体重及糖脂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rhCNTF(R~(63)15)突变体工程菌株E.coli BL21(DE3)表达rhCNTF(R~(63)15)经硫酸铵沉淀、Butyl HP和Q HP纯化后采用PEG修饰剂Y-40KD-MAL-mPEG对其C17游离巯基进行定点修饰,经QH P层析纯化获得P-rhCNTF(R~(63)15)。上述产物进行SDS-PAGE、纯度、修饰率、二级结构表征、修饰位点、体外活性、体内药代动力学检测。将ob/ob小鼠分为P-rhCNTF(R~(63)15)组(0.05、0.1、0.2 mg/kg)、rhCNTF(R~(63)15)组及赋形剂组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同时设C57BL/6J组(普通饲料喂养C57BL/6J小鼠),检测各组小鼠的体重、摄食量及糖脂代谢情况。结果rhCNTF(R~(63)15)及P-rhCNTF(R~(63)15)纯度分别为97.4%和99.3%,平均比活分别为9.5×10~5和6.9×10~5 IU/mg,相对比活分别为100%和72.6%;rhCNTF(R~(63)15)修饰率达90%以上大多数为单修饰产物PEG修饰未影响rhCNTF(R~(63)15)的二级结构,修饰位点发生在DLCSR肽段的C17上;P-rhCNTF(R~(63)15)经皮下及静脉途径给药的血药浓度均在注射后约72 h降至给药前水平。与赋形剂组比较,P-rhCNTF(R~(63)15) 0.05、0.1、0.2 mg/kg剂量组小鼠在疗程结束时体重组分别减轻了10%、11%和21%(P <0.05) rhCNTF(R~(63)15)组减轻了30%(P <0.01);治疗后15 d,rhCNTF(R~(63)15)及P-rhCNTF(R~(63)15)各剂量组小鼠摄食量明显降低(P<0.05),随后逐渐恢复正常水平;P-rhCNTF(R~(63)15)各剂量组从给药后8 d起,小鼠随机血糖有所降低,呈一定的量效关系,rhCNTF(R~(63)15)组从给药后4 d开始有所下降;P-rhCNTF(R~(63)15) 0.2 mg/kg剂量组和rhCNTF(R~(63)15)组的口服糖耐量(oral glucose resistant test,OGTT)曲线下面积(AUC_(0~2h))及腹腔内脂肪重量显著降低(P<0.05),rhCNTF(R~(63)15)及P-rhCNTF(R~(63)15)各剂量组小鼠皮下脂肪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制备了较高纯度的rhCNTF(R~(63)15)及P-rhCNTF(R~(63)15),两者对ob/ob肥胖小鼠的体重过高、高血糖症体脂重量过高均具有良好的疗效且P-rhCNTF(R~(63)15)更长效。

    2019年12期 v.32 1361-1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64 ]

诊断制剂

  • 结核分枝杆菌Rv0674蛋白的表达及其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杨延辉;董利军;梁忠喆;刘通;张炜;杨玉荣;杨志伟;

    目的在大肠埃希菌(E. coli)中表达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Rv0674蛋白,纯化后制备多克隆抗体,并检测抗体效价。方法用PCR技术从MTB H37Rv基因组中扩增Rv0674基因,克隆至p EASYBlunt E1表达载体后,转化入E. coli BL21(DE3)中,用优化后的IPTG诱导表达条件表达Rv0674蛋白,His trap TM HP亲和层析柱纯化目的蛋白;将纯化的蛋白腹腔注射BALB/c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ELISA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抗体效价及特异性。结果成功获得了Rv0674序列正确的重组质粒p EASY-E1-Rv0674,挑选出了高表达Rv0674基因的菌株,确定的最适表达条件为1. 0 mmol/L IPTG 28℃诱导表达8 h,获得了相对分子质量约26 500的可溶性蛋白;免疫BALB/c小鼠后,能刺激小鼠产生多克隆抗体,获得的抗血清具有良好的抗原结合特性,且效价大于1∶51 200。结论成功获得了高纯度的Rv0674蛋白,并首次制备出小鼠抗Rv0674蛋白的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Rv0674蛋白的功能和临床诊断结核病(tuberculosis,TB)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019年12期 v.32 1370-1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765 ]

临床研究

  • 北京市通州区健康儿童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水平特征分析

    赵春艳;石晶;张玲;孙远洁;张建明;徐颖;邓艳春;王宝兰;邹林;王凤君;周景林;

    目的了解2剂次水痘减毒活疫苗(varicella vaccine,VarV)免疫策略实施5年后,北京市通州区15岁以下儿童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IgG抗体水平,为完善VarV免疫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原则抽取通州区10个居委会,选择在当地连续居住6个月以上的15岁以下健康人群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查阅预防接种证,并通过北京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和疫苗免疫史,采用ELISA法检测VZV IgG抗体水平。结果共调查儿童380人,总VZV-IgG抗体阳性率为38. 68%(147/380),GMC为77. 12 mIU/mL;1剂次、2剂次VarV调查接种率分别为为41. 05%和20. 00%。<12月龄婴儿,月龄与抗体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 130(P <0. 05);≥12月龄儿童,VZV-IgG抗体阳性率和GMC随年龄及免疫次数增加均呈升高趋势。2剂次免疫史儿童VZV-IgG抗体阳性率和GMC最高;156例有1剂次VarV免疫史儿童中,随接种时间增加,VZV-IgG抗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74例有2剂次VarV免疫史儿童中,末次接种后VZV-IgG抗体阳性率和GMC不同接种年限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剂次VarV免疫间隔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实施2剂次VarV免疫策略5年后,北京市通州区15岁以下儿童VarV接种率、VZV-IgG抗体阳性率偏低,建议加大VarV的接种推广力度。

    2019年12期 v.32 1377-1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86 ]
  • 国产水痘疫苗2剂次及1剂次加强免疫后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

    罗盛;姜大雷;黄雅铃;黄晓玉;覃惠英;伍幸娟;陶航;杨进;

    目的探讨国产水痘减毒活疫苗(live attenuated varicella vaccine,VarV)2剂次免疫程序及1剂次加强免疫后的免疫原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7月~2017年12月,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6个接种点,选取300名1~12岁未接种过VarV的健康儿童作为2剂次组;300名4~13岁已接种过1剂VarV的健康儿童作为加强组(分别与第1剂间隔1~3年和4~6年)。2剂次组儿童于入选后第0天接种第1剂VarV、第90~104天接种第2剂VarV,加强组儿童于入选后第0天加强接种1剂VarV。分别采集2剂次组儿童接种前、第1剂及第2剂接种后6周、加强组儿童接种前及接种后6周的静脉血,采用膜抗原荧光抗体法检测血清中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抗体滴度,统计2组儿童免疫成功率、VZV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及GMT增长倍数,同时观察接种后42 d内儿童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结果 600名儿童实际接种VarV 887剂次,接种率为98. 56%,纳入免疫原性检测共578人,纳入安全性评价887剂次。2剂次组第2剂免疫成功率(98. 93%)显著高于第1剂(86. 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加强组与第1剂间隔1~3年儿童免疫成功率(93. 96%)和间隔4~6年(88. 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剂次组第1剂、第2剂免疫后的GMT均明显高于免疫前(P <0. 001),GMT增长分别为免疫前的9. 33和25. 12倍,第2剂免疫后GMT明显高于第1剂(P <0. 001);加强组不同间隔时间加强1剂后的GMT均明显高于免疫前(P均<0. 001),GMT增长分别为免疫前的7. 93和7. 01倍;间隔1~3年儿童加强免疫1剂后的GMT明显高于间隔4~6年儿童(P <0. 05)。VarV接种不良反应主要症状为发热,未见有局部不良反应发生;加强组与2剂次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 67%和2. 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国产VarV 2剂次免疫程序及加强免疫后,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可在适龄的健康儿童中推广。

    2019年12期 v.32 1381-1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82 ]
  • 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上市后的安全性评价

    刘小琴;陈海平;张振国;韩莎莎;石煊雯;孙丽;

    目的评价Sabin株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Vero细胞)(inactivated poliomyelitis vaccine made from Sabin strain,IPV-Sabin)上市后的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9月29日~2018年1月25日于河北省接种IPV-Sabin的人群为研究对象,通过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vent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信息管理系统收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回顾性分析该疫苗AEFI分类构成、报告发生率等相关指标。结果共接种IPV-Sabin 545 256剂次,报告AEFI 378例(发生率69. 33/10万剂),其中一般反应364例(发生率66. 76/10万剂),异常反应7例(发生率1. 28/10万剂),偶合症5例(报告发生率0. 92/10万剂),不明原因2例(报告发生率0. 37/10万剂)。一般反应主要包括发热、红肿、硬结,均发生在接种后0及1 d;异常反应包括过敏性皮疹、血管性水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热性惊厥,均发生在接种后0 d。356例AEFI治愈或好转。结论 IPV-Sabin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用于适龄人群脊髓灰质炎的预防接种。

    2019年12期 v.32 1386-1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839 ]

技术方法

  • 过氧化氢酶活性检测罗丹明B褪色光度法的建立

    董娜;戴兴德;张爱菊;张小林;

    目的建立检测过氧化氢酶活力的罗丹明B褪色光度法。方法在硫酸介质中,加入过氧化氢氧化罗丹明B褪色,再加入Fe3+加速反应进程,根据酶促反应前后吸光度变化值△A确定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建立的方法中的罗丹明B褪色反应条件(褪色反应催化剂、罗丹明B用量、褪色反应时间、褪色反应温度、硫酸用量)及酶促反应条件(过氧化氢体积、酶促反应时间)进行优化;确定该方法的线性范围;加入浓度小于过氧化氢基底液1/2的共存还原性物质(葡萄糖、果糖、乳糖、半乳糖)进行干扰试验。用建立的方法检测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结果以1 mL Fe~(3+)作为催化剂,5 mL罗丹明B作为底液时,体系吸光度控制在0. 8以内;在2 mmol/L硫酸介质中,40℃条件下反应60 min,罗丹明B褪色程度趋于最大;取过氧化氢基质液1. 00 mL,在15 min内,酶促反应达到完全。在最佳条件下,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 02~0. 3 U/mL范围内与△A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 999 2,检测限为0. 011 U/mL。建立的方法可检测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结论建立的罗丹明B褪色光度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较高的灵敏度,仪器设备简单,操作简便,适用于生物样品微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分析。

    2019年12期 v.32 1390-1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759 ]
  • 基于QbD理念优化5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层析纯化工艺及验证

    任克明;宋宪铭;张轶;王玺;张丽芝;张新庄;任珍芸;白贵杰;王剑虹;沈荣;罗树权;

    目的基于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理念优化并验证5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层析纯化工艺的设计空间。方法以样品处理量(sample handling capacity,SHC)、多糖回收率(polysaccharide recovery rate,PRR)为关键质量属性(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CQAs),通过部分析因试验确定p H、氯化钠浓度、多糖浓度为关键工艺参数(critical process parameters,CPPs),再通过Box-Behnken设计优化CPPs,基于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建立设计空间,并进行验证。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的P均<0. 000 1,且失拟值均> 0. 05,表明该模型可较好地描述CQAs和CPPs之间的关系。最终获得的操作空间为:pH 7. 7~7. 9,氯化钠浓度220~280 mmol/L,多糖浓度1~1. 6 mg/mL。结论基于Qb D理念优化的5型肺炎球菌荚膜多糖层析纯化工艺设计空间可提高工艺过程的稳健性和灵活性。

    2019年12期 v.32 1395-14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38 ]
  • 柱前衍生HPLC法测定人凝血因子Ⅷ中氨基酸的含量

    王月;喻剑虹;刘莹;罗晶;郑宵蓓;张雪;龚钦;

    目的建立人凝血因子Ⅷ中氨基酸含量的柱前衍生HPLC检测方法。方法采用6-氨基喹啉基-N-羟基琥珀酰亚氨基氨基甲酸酯(6-aminoquinoline-N-hydroxysuccinimide carbamate,AQC)在一定条件下与氨基酸形成稳定的衍生产物(柱前衍生),再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采用氨基酸分析柱(150 mm×3. 9 mm,4μm)检测,以不同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中国药典》三部(2015版)的基础上进行调整],柱温为37℃,流速为1. 0 mL/min,检测波长为248 nm。同时验证方法的系统适应性、专属性、线性范围、精密性及准确度。结果甘氨酸及盐酸赖氨酸均可在25 min内获得较好分离,与相应相邻色谱峰之间的分离度均> 1. 5,拖尾因子在0. 95~1. 40之间;各样品的氨基酸种类均能正确检出,混合样品与单纯样品出峰时间保持一致,且供试品溶液与对照品溶液主峰保留时间相对偏差均<2%;当甘氨酸浓度在12. 5~62. 5μg/mL,盐酸赖氨酸浓度在4. 0~20. 0μg/mL时,与相应氨基酸与内标峰面积比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 999 9和0. 999 8;甘氨酸及盐酸赖氨酸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 4%和0. 5%,中间精密度RSD分别为1. 3%和1. 0%;两种氨基酸的回收率均在95%~105%范围内,RSD均≤2%。结论建立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专属性、精密性及准确度,可用于测定人凝血因子Ⅷ中的氨基酸含量。

    2019年12期 v.32 1402-1406+1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2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17 ]
  • 不同类型消化液消化Vero细胞的比较

    张颖;张乐;赵兰英;马轩;邓立强;姜男;代慧慧;张晋;梁宏阳;

    目的比较胰蛋白酶(胰酶)和TrypLE消化Vero细胞的效果,确定细胞工厂培养Vero细胞的最佳消化工艺。方法 10层细胞工厂中Vero细胞生长成致密单层后,分别用(37±1)℃预热的0. 25%胰酶和TrypLE及室温(18~26℃)的TrypLE进行消化,吸取消化后的细胞悬液进行细胞计数,并检测细胞活率。将消化后的细胞悬液接种至生物反应器中继续培养,检测葡萄糖代谢情况,并进行室温TrypLE消化细胞的重复性验证。结果用(37±1)℃0. 25%胰酶、TrypLE和室温TrypLE消化细胞所获得的平均细胞密度分别为1. 70×10~6、1. 68×10~6、1. 65×10~6个/m L,细胞活率均在95%以上。与0. 25%胰酶相比,使用TrypLE消化的细胞再培养时葡萄糖消耗量较高。10层工厂细胞消化所获细胞数的变异系数(CV)为2. 47%,消化传代后Vero细胞培养阶段葡萄糖代谢量的CV均小于10%。结论TrypLE作用温和,消化时细胞损伤较小,重复性好,细胞工厂规模化培养Vero细胞过程中可利用TrypLE替代胰酶进行细胞传代。

    2019年12期 v.32 1407-1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58 ]
  • 重组人凝血因子Ⅷ病毒灭活/去除工艺验证

    黄娟;李德款;武志强;宋春雷;李成;容新宗;寇鹏;雷韬;

    目的验证重组人凝血因子Ⅷ(recombinant human coagulationⅧ,rhFⅧ)病毒灭活/去除工艺。方法采用S/D法作为rhFⅧ病毒灭活工艺,纳米过滤(20 nm孔径)作为rhFⅧ病毒去除工艺,分析病毒灭活/去除两步工艺对rhFⅧ活性的影响;分别以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小鼠白血病病毒(xenotropic murine leukemia virus,X-MuLV)及小鼠细小病毒(murine minute virus,MMV)作为指示病毒,对上述工艺进行病毒灭活/去除效果验证。结果 S/D灭活工艺中,3批制品的活性收率分别为96. 2%、100. 4%和103. 2%;(24±2)℃处理180 min后,指示病毒PRV、VSV和X-MuLV滴度降低量(Log10)虽然均<4,但盲传3代,仍未检出病毒。纳米过滤工艺中,3批制品蛋白回收率均大于98%,活性回收率均大于90%,纳米过滤120 min,MMV滴度降低量(Log10)> 4。结论建立的rhFⅧ病毒灭活/去除工艺,可有效灭活/去除病毒,保证制品的质量和安全。

    2019年12期 v.32 1411-1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11 ]
  • 胆红素氧化酶法测定直接胆红素用校准品的选择

    涂莹;孙文浩;金于兰;

    目的选择胆红素氧化酶法(酶法)测定直接胆红素时使用的校准品。方法利用直接胆红素(酶法)试剂,分别经罗氏常规生化多项复合校准品、朗道常规生化多项复合校准品和胆红素纯品校准品定标后,检测血清样本中的直接胆红素,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比对。结果酶法测定用不同校准品定标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相关系数r均>0. 975,P均<0. 01;相对偏差SE%均<1/2 CLIA’88允许总误差(TEa),均达到临床可接受水平,具有可比性。结论胆红素氧化酶法测定直接胆红素时,既可用胆红素纯品校准品定标,也可选用常规多项生化复合校准品定标。

    2019年12期 v.32 1415-14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06 ]
  • 不同种类预过滤膜对纳米膜(DV20 nm)过滤人免疫球蛋白效果的影响

    彭焱;李陶敬;邹浩勇;陈克金;胡勇;

    目的比较不同种类预过滤膜对纳米膜(DV20 nm)过滤人免疫球蛋白效果的影响。方法以A、B、C厂家生产的纳米膜(DV20 nm)和不同预过滤膜对1 000 mL 5. 3%IgG样品进行膜通量筛选实验,比较蛋白回收率及通量;应用筛选的预过滤膜和纳米膜对样品中滴度为6. 50 LgTCID50/0. 1 mL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进行去除病毒验证。结果选取A厂Minisart预过滤膜,120 min通量为7. 68 L/(m~2·h),蛋白回收率为96. 1%;B厂FTKDJL预过滤膜,120、300及400 min通量分别为9. 87、3. 93和1. 85 L/(m~2·h),蛋白回收率为97. 6%。A及B厂的纳米膜过滤约1 200 min,通量分别为2. 39和3. 74 L/(m~2·h),指示病毒PPV下降滴度分别为≥4. 63和≥4. 25 LgTCID50/0. 1 mL,均能在有效过滤量之内完全去除PPV,蛋白回收率均在96%以上。结论不同预过滤膜对纳米膜过滤通量有明显影响,筛选的预过滤膜及纳米膜均可有效去除PPV,可用于人免疫球蛋白规模化生产工艺。

    2019年12期 v.32 1418-1420+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30 ]
  • W135群脑膜炎球菌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周晖国;任静;徐世友;吴元元;张生琰;杨千苇;于飞飞;

    目的优化W135群脑膜炎球菌发酵培养条件,提高荚膜多糖产量。方法通过30 L发酵罐培养W135群脑膜炎球菌,分析不同补加葡萄糖方式、发酵温度、接种量对发酵液中生物量和荚膜多糖产量的影响,优化培养条件;并对优化的工艺进行验证。结果 W135群脑膜炎球菌发酵培养优化条件为分批补加5 g/L葡萄糖,发酵温度为37℃,接种量为16%;2批W135群脑膜炎球菌精制多糖的核酸含量、蛋白含量、唾液酸含量、O-乙酰基含量、K_D值、回收率及多糖含量,均符合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质量标准。结论获得了更适宜W135群脑膜炎球菌的发酵培养条件,提高了荚膜多糖含量,为建立完整的发酵工艺奠定了实验基础。

    2019年12期 v.32 1421-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85 ]
  • 微载体无血清培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效果

    闫磊;王拥军;赵海波;王玮;贺亮;李春明;沈红杰;王磊;

    目的探讨利用生物反应器微载体无血清培养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的效果。方法利用生物反应器,将人二倍体细胞2BS培养至在微载体上形成单层后,分别采用BD008无血清培养基及含有2%新生牛血清的MEM维持液按MOI为0. 004~0. 008感染VZV毒种;当细胞呈现70%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o-genic effect,CPE)时,无血清培养的细胞沉淀经PBS洗涤1次,含血清培养基培养的细胞洗涤1~3次后收获,分别制备3批VZV原液;噬斑法检测病毒滴度,ELSIA法检测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并对制备的水痘减毒活疫苗(live attenuated varicella vaccine,VarV)进行热稳定性检测。结果洗涤1~3次获得的3批含血清培养VZV原液滴度从5. 00 lgPFU/mL降至4. 12 lgPFU/mL;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分别为203. 2、120. 3和81. 2 ng/mL,前2批超出合格范围(≤100 ng/mL)。洗涤1次获得的3批无血清培养VZV原液滴度分别为4. 92、5. 00和5. 30 lgPFU/mL;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分别为75. 2、82. 3和71. 9 ng/mL,均值低于洗涤1及2次含血清培养VZV原液(P <0. 05)。3批无血清培养的VarV热稳定性均符合要求。结论获得的无血清培养的VZV原液滴度及牛血清白蛋白残留量均符合《中国药典》三部(2015版)标准,本研究为提高VarV质量及生物反应器微载体工艺改进提供了参考。

    2019年12期 v.32 1425-1427+1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82 ]

综述

  • 热休克蛋白90在抗病毒免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毕英杰;谢晶莹;冯若飞;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指在热应激条件下为保护机体自身合成的蛋白质,具备分子伴侣功能。HSP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被分为小分子HSP、HSP70、HSP90、HSP110家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HSP90与病毒感染有关,在多种病毒的复制中起作用,可与特定病毒的蛋白相互作用来促进病毒复制,也可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来发挥功能。本文就近年来HSP90在病毒免疫中所起的作用作一综述,为相关药物及抑制剂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2019年12期 v.32 1428-1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6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03 ]